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:进一步释放发展动能 奏响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最强音

来源:火狐体育最新登录网站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06 16:09:23

  风起潮涌,阔步前行。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改革开放的“天时”,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的“地利”,真抓实干、争先向前的“人和”,发力优质产业项目招引,在吸引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地的同时,产业链上别的企业也纷至沓来,产业集聚效应渐显,产业层级有效提升,绿色化、数字化、高端化特质突出,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奏响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最强音。

  在近日召开的嘉善县三季度主体工作例会上,嘉善经开区(惠民街道)荣获流动红旗奖。荣誉背后,是一以贯之抓项目、稳投资、促发展的韧性和拼劲。据统计,2024年1—9月,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,位居嘉善县第一。

  一方面,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。禾芯集成电路(浙江)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400百万颗高端封测产品项目完成投资额1.03亿元;日善电脑配件(嘉善)有限公司增资1.27亿元,实施原规模技改项目,并斥资1.33亿元实施扩建技改项目;浙江翠展微电子有限公司三期完成投资2.10亿元;格科微电子(浙江)有限公司主要服务高像素图像传感器的二期项目,于2024年2月开工,预计2026年投产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凸显。经开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(一期)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.73亿元,总占地面积184亩(1亩≈666.7平方米),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,主要面向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医疗器械三大产业,建设生产制造类高层厂房、多层厂房和配套用房,已有部分企业达成初步入驻意向。同时,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园六期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.70亿元,平台能级提升进一步支撑优质项目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
  兰钧新能源作为产业链主型项目,落地经开区以来便加速推进,一、二期基本满产运行,4年来累计产值已超120亿元,未来三期项目建成后,将具备年产78GWh锂离子电池电芯及模组的生产能力。同时,瑞浦兰钧长三角研究院项目即将投入运营,未来,这里将致力于新能源研发技术和创新,包括新能源相关电池材料开发设计和应用,动力和储能电芯产品设计,动力和储能电池系统产品设计和开发,相关配套工艺和设备开发。

  龙头一子落,链条满盘活。近年来,经开区紧紧围绕“服务兰钧,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链”这条主线,组建了新能源产业链招商专班,发挥以商引商、以链招商的关键作用,积极拓展招商资源、招引优质项目、服务重点企业,不断延链强链补链。

  新能源产业链下游企业浙江沃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落户,专注于定制化户外移动电源、家用储能电池系统、工商业储能、集装箱大型储能和储能逆变器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。2025年计划再新增3条生产线GWh。目前,嘉善已集聚30余家新能源产业链核心企业,以锂电池为主,光伏、氢能等多领域协同发展。其中,材料企业7家,设备企业6家,制造企业7家,应用企业8家,产业链条逐步延伸,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个,在建项目总投资200亿元,达产后规模500亿元,锂电池产业链自给率30%,正全力打造千亿元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。

  2024年10月底,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2024年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名单,嘉善经开区企业浙江禾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名列其中。该公司目前已上线ERP、MES、SPC系统,覆盖采购、生产、库存、仓储、销售业务,实现工业网络全覆盖,各业务系统间无信息孤岛。在制造要素上,企业已根据销售订单通过ERP系统基于物料需求生成采购计划,并管理和追踪采购执行全过程;在资源要素上,已在关键工序中拥有曝光机、显影机、自动光学检测等数字化装备,导入设备自动化生产系统EAP,与生产设备协同形成了软硬件一体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,实现了物料上下设备的自动感知,自动获取产品基础信息和加工程序,并可结合实际需要对设备参数进行采集;在技术要素上,通过PLC、传感器等方式实现业务活动数据的采集,基于ERP、MES系统来进行数据分析,数据及分析结果可通过OCC系统集成在线共享。

  经开区在注重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,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日善电脑配件(嘉善)有限公司、诚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入选2024年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厂。其中,日善电脑配件(嘉善)有限公司2023年度直购绿电约4100万千瓦时,购买绿证约1亿千瓦时,当年度覆盖绿色能源占总用电量60%,积极开展年度温室气体排查认证(ISO14064)、碳足迹认证(ISO14067),并制订节能减碳专项计划。诚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智能管理系统,集中监控和调度能源使用,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;使用先进工艺和自动化技术减少污染,确保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回收;更新冷水机组,年节电40万度;改造污水处理站,提高废污水处理效率;增加废气收集点,提高废气收集率;积极建设光伏发电、采购绿电,2023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量占企业总用电量的12.87%。

  传统农业种植中,一颗生菜种子从播种到采收需要80天左右,而在中荷循环农业科创示范中心全自动循环生产的“工厂化”育苗系统里,仅需40天,种植过程也与传统农业大相径庭。

  720平方米的立体育苗工厂,共10层育苗架,每小时播种6万颗种子,是传统播种效率的20倍。通过温、水、气、肥自动调节,加上最先进的立体补光技术,育苗周期缩短到14天,比传统缩短一半,而年出苗量是传统育苗的4600倍。幼苗满足移栽标准后,进入3.36万平方米的叶菜工厂化定制生产区域。这里集成了叶菜种植、节水循环、气候预警、低碳环保等6大技术,实现全流程数字智能化操作。中心内还有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及拜耳、巴斯夫等国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设立的蔬菜种植试验区,主要种植新品种黄瓜、番茄等,为基地提供各类优质种源。

  下一步,中心将引进更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,引入劳动力管理系统,争取提升人工管理效率,继而提升整个生产效率。

  通过一张表单、一组色块以及下沉到企业的实体化运作服务团队,疏通为企服务的“毛细血管”,及时捕捉项目信息、了解企业需求、解决职工难题……工业社区“微治理”以“无事不扰,有需必应”的特色方式,明显提升客户服务效能。

  立足减负赋能,1张表单搭建政企互动平台。各职能部门要对公司进行检查指导,并开展为企服务,但各自为政、分批上门又会给企业增加负担。有鉴于此,嘉善经开区版“综合查1次”应需落地。执法检查类“综合查1次”一般由县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发起,经开区则以辖区企业为服务对象,配合工业社区的基层治理,主动统筹上门事项,利用1张“周五表单”统筹排定下周访企计划,相关职能部门依据需求联动访企,做到“登1次门指导检查企业办多项事”。这项举措以企业时间为准,变企业“等政府上门”为“约政府上门”,1张表单就解决了检查“找搭子”的问题,一字之变更体现了政企之间的角色转换,搭建了政企双向奔赴的平台。

  立足安全底线组色块做好企业差异化监管。“4色管理”是经开区针对精细化管理的改革,相应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2023年11月上线运行。该平台通过建立算法,参照动态监测数据,对公司进行赋色定级和调级,从而实行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。其中,对绿色企业,基本上无事不扰,在用地评先评优等事项上给予优先权;对蓝色企业,以温馨提示为主;执法力量向黄色、红色企业倾斜,督促其加快整改提升。用一组色块明晰“关注谁”,实施重点监管帮扶,守牢基层治理安全底线,这是嘉善经开区在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中的又一创新举措。

  立足企业需求,1支队伍为企精细化服务。2024年1月,经开区正式投用首个工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,实现“一站式”为企服务。综合服务中心好比微缩版的地方行政服务中心,配备专职服务人员,开设企业审批咨询、惠企政策咨询、社保咨询、金融咨询、问题与诉求受理等服务窗口。同时,经开区根据真实的情况划分为13个工业社区,每个社区有80~100家企业,并配置4名专职工作人员、1名安全管家和1名专职网格员,开展下沉式、精细化服务。这支队伍就像“社区管家”,通过走访对接了解企业需求、察觉缺陷隐患,也推动政企良性互动,提升公共服务,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帮手。

  (详细内容请关注《中国开发区》杂志2024年12月第12期(总第141期)。)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